在日前舉行的中關村論壇上,北京科技成果轉化智能服務平臺正式發布。該平臺圍繞“優質成果—技術需求”精準匹配,構建科技成果轉化專屬人工智能大模型,支撐科技成果的智能化挖掘與推薦。
通過人工智能賦能科技成果轉化,是我國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的一個縮影。各地各部門積極搭建平臺、健全體制機制,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讓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將技術與產業有效鏈接
在信號不好的地方,有時要通過設立中繼站將信號重新轉發,才能使雷達覆蓋更廣的區域。對于科技成果轉化來說,也是如此。
如何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成貨真價實的產品,是搞了一輩子雷達研究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毛二可的心愿。他參與創辦的北京理工雷科電子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如今就是很多科研成果的“中繼站”。
雷達“看”得見飛機、云團,還能“看”清楚空中的飛蟲?
位于山東東營的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內,四座雷達基站矗立在田野上。長度幾毫米的飛蟲,在兩公里半徑內都能被探測到。兩只飛蟲只要間隔超過20厘米,也可以被分別標注出來。
蟲情預警從被動應對到主動防控的突破,離不開理工雷科的貢獻。作為由北京理工大學與毛二可院士創新團隊共同出資設立的學科性公司,校企協作模式讓昆蟲雷達這項科技成果迅速由“原型階段”走向產業應用。
“幾年前,‘面向動物遷飛機理分析的高分辨多維協同雷達測量儀’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支持下,完成了基礎研究和樣機開發,但是到了產業化階段,我們決定將這項成果轉由企業推動向生產力轉化,目前昆蟲雷達在全國累計保護數百萬畝耕地。”毛二可說。
通過企業將技術與產業有效鏈接,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途徑。近年來,理工雷科孵化了包括北京理工睿行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等在內的多家企業,幫助他們縮短了技術與市場的距離。
技術可以孵化新企業、撬動新產業,但對于很多企業來說,找到“即插即用”的成果也很關鍵。近年來,國家知識產權局等部門大力推動專利轉化運用,有針對性地向企業“推送”優質資源,取得了明顯成效。
原標題:讓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
記者:谷業凱
責任編輯:衛嘉、白宇
網頁編輯:蘇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