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將“新型儲能”列為快速發展的新興產業之一,并強調其作為國家能源戰略轉型的重要支撐作用。開年以來,各地加速推進新型儲能項目建設,裝機規模快速增長。
在新疆吉木薩爾,100萬千瓦光伏+100萬千瓦時全釩液流儲能一體化項目正在積極推進,作為吉瓦時級的釩電池儲能項目,具有安全性高、充放電循環壽命長等優點,可滿足大規模長時儲能需求。目前光伏區已具備并網條件,儲能工程進度完成30%。

氫能也是儲能技術的重要方向之一。在吉林,全球最大綠色氫氨醇一體化項目正在建設中,項目配備45萬立方米的氫氣儲罐,能夠將多余的電量通過電解水制取氫氣,再進一步合成綠氨與綠色甲醇。
中國能建氫能公司負責人 李京光:項目計劃2025年下半年投產,投產后,將實現綠氫年產量3.5萬噸,綠氨綠醇20萬噸。能夠實現綠電就地消納和高附加值轉化,也將加速貫通氫能產業“制儲輸用”各環節。
新型儲能技術多元化場景拓展
在各地新型儲能項目加速建設的同時,技術創新也在同步推進。隨著產業規模突破7500萬千瓦,儲能技術研發進入快速迭代期。記者在剛剛結束的第十三屆儲能國際峰會暨展覽會上看到,電化學儲能的材料革命、機械儲能的規模突破、化學類儲能的場景拓展集中呈現,特別是人工智能與儲能技術的深度融合,為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提供技術支撐。
這是目前全球容量最大的8兆瓦時儲能箱,搭載的700安時的儲能專用電芯,可大幅降低儲能電站度電成本。正在演示的這套壓縮空氣儲能技術,能量轉化效率超過70%。
參展商 紀律:這套技術特點就是一個是規模大,單機可以做到300兆瓦以上,容量是需要4~10個小時儲存容量,同時它壽命很長,30年到50年的使用壽命。
人工智能與儲能產業的融合催生出全新應用場景。這套專門為儲能系統搭建的交易智能體,內置人工智能交易大模型,可以實現氣象預測、電價預測、自動生成交易策略和控制執行。
參展商 田慶軍:目前在山東濱州、江蘇射陽、內蒙古都搭載了這一套智能交易體,它比傳統的人工或者軟件平均預測準確率可以高出5%。
今年新型儲能新增裝機將超過30吉瓦
在本屆儲能國際峰會上發布的《儲能產業研究白皮書2025》顯示, “十四五”期間我國新增新型儲能年復合增長率超100%以上,2025年我國新增新型儲能項目裝機有望超過30吉瓦。此外,《白皮書》顯示,新型儲能將從試點示范轉向規模化商用,迎來快速發展黃金期。
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新型儲能延續高速發展態勢,新增投運新型儲能項目裝機規模43.7吉瓦/109.8吉瓦時,同比增長103%/136%,占全球市場59%。年度新增投運裝機規模連續3年超過此前歷年累計裝機總量,并且累計裝機首次超過抽水蓄能。
同時 ,空氣壓縮儲能也在市場中被廣泛應用,4月30日,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山東肥城300MW先進壓縮空氣儲能電站首次并網發電一次成功。該電站采用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自主研發的先進壓縮空氣儲能技術,由中能建控股集團旗下儲能技術公司投資參股的中儲國能(北京)技術有限公司作為投資建設單位。
研發團隊突破了300MW級壓縮空氣儲能系統全套核心關鍵技術,攻克了多級寬負荷壓縮機和多級高負荷透平膨脹機技術、高效超臨界蓄熱換熱器技術、系統全工況優化設計與集成控制技術,創造性研制出300MW多級高負荷透平膨脹機、多級寬負荷壓縮機和高效緊湊式蓄熱換熱器等核心裝備。系統單位成本較100MW下降30%以上,系統裝備自主化率達100%,實現了完全自主可控。
該電站建設規模為300MW/1800MWh,工程總投資14.96億元,系統額定設計效率達72.1%。可實現連續放電6小時,年發電約6億度,在用電高峰為約20-30萬戶居民提供電力保障,每年可節約標準煤約18.9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49萬噸。
該電站利用山東省肥城市豐富的地下鹽穴資源,通過空氣為介質在電網側實現大規模電力儲能,能夠為電網提供調峰、調頻、調相、備用、黑啟動等電力調控功能,有效支撐電力系統平穩、高效運行。
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理事長 陳海生:過去幾年鋰電池的性能大幅度提升,多技術路線迭代加快。儲能產業實現規模化發展,新增企業數量創新高,行業產能增加,實現了規模化發展,同時價格下降。中國主要的儲能技術均和世界最新水平基本上處于并跑階段,鋰電池、壓縮空氣和液流電池等處于國際的領先地位。
《儲能產業研究白皮書2025》顯示,“十四五”前四年,新型儲能年復合(2021—2024)增速為121%;展望2025年,預計新增裝機超過30吉瓦,整個“十四五”時期,新型儲能年復合增速將超過100%。進入“十五五”,中國新型儲能市場將逐步由“政策驅動”向“市場驅動”轉型。
多部門促進新型儲能健康有序發展
在“規模擴張”向“價值創造”的關鍵轉型期,國家多個部門協同發力,以技術創新為引擎,以標準體系為支撐,推動新型儲能產業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
數據顯示, 2024年我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同比增長126.5%,累計裝機規模達78.3吉瓦。截至2月底,全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超7500萬千瓦。2024年新型儲能等效利用小時數約1000小時,較2023年提高一倍,有力支撐新型電力系統建設。
國家能源局能源節約和科技裝備司副司長 邊廣琦:(下一步)將以新型儲能試點項目,能源領域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重大科技專項等為抓手,持續鼓勵新型儲能技術多元化發展。同時加快完善新型儲能標準體系,努力推動新型儲能產業創新。
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二級巡視員 周海燕:(下一步)聚焦高安全、高可靠、高能效、長壽命等方向支持先進儲能技術和產品研發,支持固態儲能電池等攻關突破,突破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新型儲能深度融合。鼓勵新型儲能技術在電力場景的應用,推動風光儲一體化,光儲充一體化等新模式落地。
原標題:各地多個新型儲能項目加速落地 裝機規模快速提升
責任編輯:沈馨蕊
網頁編輯:蘇偉